top of page
興建背景
清朝道光廿年鴉片戰爭、光緒十年中法戰爭,甚至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人接收台灣之際,基隆港都首當其衝。為了守護家園,自清朝提督姚瑩、巡撫劉銘傳以來,乃至於後來的日本人,無不積極於臨海險要之地興建砲台與要塞,以加強基隆港的軍事防務系統。
白米甕砲台位在基隆港西側的太白社區山麓,海拔約70公尺,與東岸的和平島互為犄角,共扼基隆港。附近的區域被稱為「荷蘭城」,因此據信自西、荷時期就開始有砲台的設置,並在清廷、日治時期、國府時期陸續的改建增設,始有今日的設施架構。
設施
遺址四座大型砲盤座,兩座砲盤之設有營舍、彈藥庫,兩側的山丘設有指揮所及觀測台,規模是基隆港區五大砲台中最小的一座(其餘四座為二沙灣砲台、大武崙砲台、槓子寮砲台、獅球嶺砲台)。白米甕砲台在左側,槓子寮砲台右側,互為基隆港的犄角,捍衛外港之安全。
bottom of page